【辽宁特岗教师2018公告】2018年辽宁特岗教师《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

主题阅读  点击:   2019-02-19

教师招聘网权威发布2018年辽宁特岗教师《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更多2018年辽宁特岗教师《教育理论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相关信息请访问教师招聘网。

【导语】辽宁省特岗教师招聘笔试内容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等内容。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2.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思维发展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A.具体形象思维、直观动作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B.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直观动作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观动作思维

  3.在师生关系上存在着影响较大的两大理论流派,即“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杜威

  D.赞科夫

  4.一位新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关系上,这在教师成长中属于()

  A.关注情境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教学阶段

  5.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6.甲、乙两班同学学习一段材料,甲班同学学习后不久就复习,乙班同学不复习;一周后,甲班同学对该知识的平均保持量为83%,乙班同学的保持量为25%。由此可见,防止遗忘要()

  A.集中复习

  B.分散复习

  C.及时复习

  D.适度复习

  7.教师未经学生同意按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张榜公布,或让学生分发试卷,这是侵犯学生的()

  A.隐私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人身自由权

  8.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教育为谁服务

  B.教育怎样培养人

  C.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D.要把教育引向何方

  9.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体现了自我防御机制中的()

  A.升华

  B.代偿

  C.退行

  D.转移

  10.说课是一种科研活动,它的本质是()

  A.实际意义上的上课

  B.一种上课模拟训练

  C.将自己的教学设计告知听者

  D.向别人呈现自己的教学形象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心理学家中,属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的是()

  A.安吉尔

  B.华生

  C.斯金纳

  D.苛勒

  2.下列属于《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的有()

  A.教学相长

  B.及时而教

  C.道法自然

  D.道而弗牵

  3.以下属于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有()

  A.性

  B.循序渐进性

  C.实践性强

  D.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4.为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名次,学生会努力学习,这里的好名次属于()

  A.正强化物

  B.负强化物

  C.一级强化物

  D.二级强化物

  5.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

  A.教师

  B.学生

  C.教材

  D.教学手段

  6.受教育者的义务有()

  A.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B.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C.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D.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7.奥苏贝尔按学习的发生方式将学习的发生分为()

  A.发现学习

  B.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

  D.有意义学习

  8.对教育评价信息的要求有()

  A.有效性

  B.全面性

  C.可靠性

  D.简洁性

  9.加涅按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学习、态度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和()

  A.智力技能学习

  B.认知策略学习

  C.知识学习

  D.行为规范学习

  10.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意()

  A.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B.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C.随时记录

  D.可利用现代手段

  三、判断题

  1.学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

  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与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是互相排斥对立的。

  4.实物直观的优势在于容易突出事物的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四、名词解释

  1.发现学习

  2.人格

  3.价值观

  4.效度

  5.班主任

  五、简答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4.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六、论述题

  1.试述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2.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七、案例分析题

  1983年,加德纳在著作《智能的结构》中提出了无论是在定义、评价手段还是在目的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智力的“多元智力”概念。多元智力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国内,经过几年的发展,到了90年代末,该理论影响日渐广泛。2000年之后,关于多元智力理论的译著、论著以及教育期刊上所发表的文章均大幅度增加,形成了“多元智力”热潮。

  问题:请分析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该句原文为“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意思是“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即使你亲自去耕田种地,难保不饿肚子;努力学道,却可以得到俸禄。所以,君子只担忧学不到道,不担忧贫穷。”体现古代教育的非生产性。

  2.B。解析:个体思维发展的顺序是由直观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

  3.A。解析:关于师生关系,有“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两种对立的观点。教师中心论的典型代表人物包括赫尔巴特与凯洛夫,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

  4.B。解析: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因而可能会把大量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

  5.A。解析: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6.C。解析:针对遗忘发展“先快后慢”的特点,在学习后不久,复习的次数要多些,时间间隔要短一些,注重及时复习。

  7.A。解析:教师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8.C。解析: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9.B。解析:代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10.C。解析: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中公师资培训的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

  1.BC。解析:行为主义可以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安吉尔是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苛勒是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

  2.ABD。解析:《学记》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比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思想。

  3.ABD。解析:班级授课制缺乏实践性,这是它的弊端之一。

  4.AD。解析:当某种刺激增加时,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即为正强化物;二级强化物是与一级强化物配对后起强化作用的刺激,由社会文化决定的特权、社会地位、财富、名声等构成决定人类行为的二级强化物。

  5.ABC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要素。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段。

  6.ABC。解析:D为学生的权利。

  7.AC。解析: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将学习的发生分成两个维度:按学习的发生方式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按学习发生时新旧知识的联系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8.ABC。解析:教育评价的信息应尽可能全面,还应当有效、可靠。

  9.AB。解析:加涅按学习结果将学分为五类: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态度学习和动作技能学习。动作技能是指个体不仅仅完成某种规定的动作,而且指这些动作组织起来构成顺畅、合规矩和准确的整体行为。

  10.ABCD。解析: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意有明确的观察目的、随时记录、利用现代手段、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三、判断题

  1.×。解析:教师在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最大,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传统教学的重要因素,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2.√。解析: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解析:这两种学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尝试~错误说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4.×。解析:在实际事物中,本质因素和非本质因素往往结合在一起,不易突出事物的本质因素和关键特征。

  四、名词解释

  1.所谓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发现,并不局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

  2.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3.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

  4.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欲测量某种心理特征的准确程度,即测验的有效性。

  5.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2.【答案要点】

  (1)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答案要点】

  (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

  4.【答案要点】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

  (3)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开放的教师。

  2.【答案要点】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模拟题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七、案例分析题

  【答案要点】

  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力是:言语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观念提出了新的诠释,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出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2)科学的智力观;(3)因材施教的教学观;(4)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篇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只要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

  B.继承性

  C.永恒性

  D.相对独立性

  2.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后辅导

  D.练习

  3.“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学生,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学生”这种做法所坚守的德育原则是()

  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B.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道德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4.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属于()

  A.企业法人

  B.机关法人

  C.社会团体法人

  D.事业单位法人

  5.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访问、考察,如让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前人创造的金银玉饰、碑刻书画,这对理解中国古代史及文明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形式是()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意念直观

  6.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来说,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倒U关系

  D.无关系

  7.国家用于全面调整各级各类教育关系、规范我国教育工作行为的基本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8.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思想教育

  B.教学

  C.综合实践活动

  D.团队活动

  9.抵抗外界*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为()

  A.教师负责制

  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C.家长委员会负责制

  D.校长负责制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中小学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堂教学

  B.课程计划

  C.教学目标

  D.课程标准

  E.教科书

  2.我国法律规定,中学生的身份是()

  A.国家公民

  B.国家和社会未成年公民

  C.国家和社会的成年公民

  D.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E.接受教育的成年公民

  3.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属于稳定归因的因素有()

  A.努力

  B.运气

  C.任务难度

  D.能力

  E.外界环境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E.道德力量

  5.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要有利于()

  A.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B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

  C.对各种关系的全面调节

  D.全面育人

  E.教授知识

  三、填空题

  1.德育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_______三种形式。

  2._______是贾德通过“水下打靶”实验总结出来的迁移理论。

  3.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_______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4.《教师法》明确规定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务制度和教师______制度,从而奠定了教师任用与管理的新机制,构成了教师管理法律制度的核心。

  5.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_______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教师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个人的了解和对学生_____的了解两个方面。

  7.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_______。

  8.教师主要通过_________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四、名词解释

  1.因材施教原则

  2.教师的公正

  3.教师人格

  4.学习准备

  五、简答题

  1.什么是启发性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有什么要求?

  2.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的义务有哪些?

  3.完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由哪些方面组成?

  4.课堂教学应树立哪四个基本观念?

  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六、论述题

  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

  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之所以具有永恒性,是因为教育具有两大社会功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2.B。解析: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因此,上课是提高课堂讲授质量的关键环节。

  3.B。解析: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又要充分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

  4.D。

  5.A。解析:实物直观通过直接感知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如观察各种实物标本、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或到博物馆观看前人创造的金银玉饰、碑刻书画等都属于实物直观教学。

  6.C。解析: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强度越高,学习就越努力,越积极。但这并不能说明学习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果也越好。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呈“倒U”型关系,即过高或过低的学习动机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7.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国家全面调整各级各类教育关系,规范我国教育工作行为的基本法律。

  8.B。

  9.C。解析:道德品质的培养包括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行(道德行为)、意(道德意志)四个方面。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道德辨识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表现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二、多项选择题

  1.BDE。解析:我国中小学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学校和教师必须按照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进行教学。

  2.ABD。解析:从《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等涉及学生的法律来看,对于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是从三个层次进行的。其一,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其二,中小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成年公民;其三,中小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3.CD。解析:稳定归因是导致行为的相对不变因素,如内在的能力、气质,外在的工作难度等。非稳定归因是相对易变的因素,如内在的情绪、外在的机遇等。

  4.ABCD。解析: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的心理结构包括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行(道德行为)、意(道德意志)四个方面。

  5.ACD。

  三、填空题

  1.艺术熏陶

  2.经验类化说

  3.不低于或高于

  4.聘任

  5.启发式

  6.集体

  7.外部世界

  8.教职工代表大会

  四、名词解释

  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教师的公正: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

  3.教师人格:是指个体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性的道德行为的范式和道德品质与境界,也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主体本质。

  4.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让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2.【答案要点】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

  (2)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任务;

  (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义务;

  (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

  3.【答案要点】

  一个比较完整、有序、立体式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应包括四种基本关系和三个基本层次。

  四种基本关系是: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教师与受教育者(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其他教师及教师集体的关系;教师与家长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关系。三个基本层次是:理想层次、原则层次和规则层次。

  4.【答案要点】

  (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4)优质的效益观。

  5.【答案要点】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其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他人、集体、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首先,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能力表现在它明确区分教育活动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辨别哪些教育观念是正确的、符合人性的;哪些教育观念是错误的、违反人性的;哪些教育行为是有利的、应该做的,哪些教育行为是不利的、不应该做的;什么样的职业生活是幸福的,什么样的职业生活是低级庸俗的等。

  其次,教师职业道德在向教师阐明基本道德准则的基础上,还以系统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为教师提供全面、科学认识教育活动的工具。

  再次,教师职业道德还可以帮助教师凭借道德模拟题,预见教育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以及某种教育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为此做好道德选择的准备。

  此外,教师职业道德还可以帮助教师运用一定的师德观念、师德规范和准则去分析、评价自身与他人的教育行为。

  2.【答案要点】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

  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本文来源:http://m.dddnc.com/content/172615/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练习题]小学三年级Unit 1~Unit 5句子练习题素材
下一篇:[湖南g10教育联盟2018]【京翰教育】2018湖南长沙银盆校区秋季1对1辅导机构怎么收费?
Copyright 3d彩票网-福彩3D字谜总汇|福彩3D字谜图谜总汇大全|福彩3D预测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